来源:烟台日报
4个科技小院在烟“签约”服务“三农”,辐射县域振兴乡村发展;
2个教授工作站授牌,进驻地方农产企业带动科技再创新;
4支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正式成立,助力攻克地方农业发展难题……
10月28日下午,多项关乎地方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校地合作项目在烟台土地上播下合作的种子——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烟台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烟台研究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启动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举行,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携手,在希望的田野上,蹚出校地合作新路子,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模式”。
科技小院签约落地服务“三农”,拆除农业与人才的院墙
“服务地方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是这场“校地合作”推进会的主旋律,当天,中国农业大学在烟台设立的首批科技小院现场签约。
科技小院是什么?它曾出现在国家、省市多项扶持政策中,出现在结满“乡村振兴”硕果的田间地头。
追溯起“科技小院”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农业领域的双一流高校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从2009年起,探索创建科技小院育人模式,把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带出理论课堂,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实地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生服务团队在农村常驻,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志愿服务。
换句话说,科技小院正利用人才专业优势致力拆除农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院墙,在鼓励研究生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同时,打破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它是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田间课堂,也是高校育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探索。
今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多个科技小院落地烟台,服务于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领域,牛精英(烟台)科技小院位于烟台市龙口市黄山馆镇,深耕畜牧业领域,以产业需求推动技术研究,推进专项人才培养;山东莱山果蔬加工科技小院位于烟台市莱山区,研究内容涵盖葡萄、苹果、苹果汁、葡萄酒等方面,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山东烟台草业科技小院位于烟台市开发区,主要围绕果树林下种植中草药进行研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小院经过15年发展更新,截至今年5月份,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从1.0版的精准帮扶模式,发展至2.0版的产业扶贫模式,再升级为3.0版的乡村振兴模式。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科技小院先后引进创新了284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技术的面积累计5.66亿亩,增收节支累计达700多亿元。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烟台研究院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旭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烟台研究院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旭峰在主持会议时介绍,科技小院模式把研究生培养、科研和服务“三农”这三重目标有机结合到一起,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技小院教师代表,牛精英(烟台)科技小院王雅晶博士
作为此次落地烟台的科技小院教师代表,牛精英(烟台)科技小院王雅晶博士在发言时也表达了服务“三农”的决心:“要把技术研发转化、课堂学习和牧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助力于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助力于烟台农牧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教授工作站在烟设站,培养新农人“播种”特色农业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陈思睿为教授工作站授牌
推进会上,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陈思睿为教授工作站现场授牌,两个教授工作站在烟正式成立,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的“校地合作”也由此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棋,
教授工作站到底是做什么的?服务模式又是怎样的?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推进会上有了答案:中国农业大学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校地、校企实质性合作,促进学校专利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围绕地方农业农村特色和产业发展具体需求,结合学校的技术优势,从共性、关键技术出发,按照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的原则,设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
带着服务地方的初衷使命,教授工作站将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并作为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生及各类“新农人”培养(培训)学校基地。通过各项资源的聚集,加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切实提升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县乡特色产业的发展引擎。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已在全国建立221个,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今年,教授工作站模式引进烟台。一个落地烟台市莱山区,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战吉宬教授和烟台瀑拉谷酒庄管理有限公司共建葡萄酒方面的教授工作站。未来将以教授工作站为纽带,调动和整合中国农业大学科技资源,为当地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科技服务。
另一个教授工作站落地烟台市龙口市,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与格润富德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乳业方面的教授工作站。依托教授工作站李胜利教授专家团队开展企业发展规划咨询、养殖技术诊断评估、乳品开发咨询、人才培养、品种培育、兼用牛标准制定等工作,联合实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质奶性状奶牛群体培育及高效饲养关键技术开发”,为提高中国奶业竞争力提供了样板。
科学家带路服务地方,组建创新团队“发力”共促产业升级
仪式现场,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烟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有力举措——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正式成立。烟台市政府、烟台市教育局、烟台市科技局、烟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烟台市农业农村局、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烟台市商务局、高新区管委以及相关本地企业等共同见证,首席科学家带队,4支创新团队在专业领域提供智库支持。
打造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的目的是什么?周旭峰在主持会议时介绍,打造创新团队为的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我们选聘学校知名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研究院教师为主要成员,共同组建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研究院将提供不少于3年的连续资助。”他说,创新团队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产业需求推动技术研究,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以争取科技项目为抓手,推动更多科研资源汇聚烟台,更好地服务山东省和烟台市高质量发展。
创新团队的阵容和决心不容小觑。相关资料显示,数字渔业团队首席科学家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道亮担任;设施农业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任,国家数字畜牧业(蛋禽)创新分中心主任李保明担任;葡萄与葡萄酒团队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市葡萄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委员战吉宬担任;水产病害及防控技术团队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兽医药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中兽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郝智慧担任。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右一)为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颁发聘书
首席科学家来烟共助校地合作,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为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颁发聘书。根据规划,创新团队将聚焦山东省和烟台市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相关学科特色,围绕数字渔业、葡萄与葡萄酒、水产病害及防控技术、设施农业工程等方向,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建成一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为国家和地方贡献一批高质量政策建议、为产业解决一批共性技术、为企业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助力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成为服务烟台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科创中心与人才高地。
校地合作种下希望的种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双向奔赴
从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的设立,到创新团队组建出发,校地合作正在为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种下希望的种子,而这颗希望种子的萌发离不开地方和高校的双向奔赴。
会上介绍,长期以来,烟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持续加强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始终把支持和推进驻烟高校发展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此次烟台研究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以及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的成功启动,是烟台与中国农业大学深化务实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众多专家团队集中入驻烟台、扎根产业、服务企业,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相关部门将抓住机遇、挖掘需求,努力促进双方精准对接、双向赋能。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
对高校来说,已经做了多年人才输出服务地方的功课。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在会上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在烟台办学30年来,培养各类人才超1.5万人,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2020年新的市校协议签署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紧紧围绕烟台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学校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连续两年超过本科生,目前在校生已接近4500人。并与企业共建了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分支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政校企联合共建“乡村振兴创新试验示范区”、乡村振兴工作站,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
“三件事”展望校地合作的崭新未来
烟台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牵手”合作,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感慨颇深:“今天设立的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组建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是烟台研究院转型升级的先遣队,而转型升级的目的是希望烟台研究院能够成为为烟台产业提质增效的强力助推器,能够助力烟台市高质量发展。”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正如这句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面对校地合作的“未来”,林万龙提到了三件事。
要服务烟台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他提出:“围绕烟台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学科建设,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一流学科、设立硕士点与博士点,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科研创新团队,为烟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要提升烟台产业科技竞争力。面向烟台农业农村实际需求,围绕烟台苹果樱桃、白羽肉鸡、葡萄与葡萄酒、农副产品深加工与预制菜、水产养殖等烟台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推进政校企共建产业研究院、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为烟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要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烟台模式。林万龙表示,将积极与烟台市相关部门对接,聚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为烟台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撑。按照烟台市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建立健全相关指标体系,合作凝练提升乡村振兴烟台路径,形成一批重大研究课题和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烟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