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风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王旭、廖鹏程、徐馨琦、高天娇

2021-06-21 浏览次数: 字号:[ ]

学生工作部(团委) 报道

王旭

王旭,男,共青团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已推免至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曾任烟台研究院团委宣传部部长,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文化活动优秀奖学金、“志愿农大”优秀志愿者,烟台市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入选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毕业后将前往云南省镇康县参与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工作。

初入校门,懵懂中探寻初心

他走出小城镇迈入农大校门,众多的学生组织、社团、志愿服务活动一度让他眼花缭乱。他在班级同学的信任和支持下当选公管171团支部宣传委员,通过选拔担任研究院驻京分团委宣传部副部长,一年的学生工作经历让他有了从0到1的突破,让他在摸爬滚打中学会了如何根据现实需要精准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懂得了每个人的奉献对全局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了实践对综合素质提升的独特作用。

摸索前行,理论里遇见明灯

在大一学期末参加社会实践前夕,他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这段话让他深深地意识到,要到基层去、到人民中去,担当起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在总书记的教诲下,他明确了初心,更加坚定了投身实践的价值选择。

作为农大学子,解民生之多艰是刻在骨子里的思想自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扎根在心的行动自觉。他连续两年带领社会实践小队两次赴内蒙古开展调研,与驻村工作队同吃同住。基层干部群众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挑战不退缩,给他带来很大震撼,在他心里也埋下了一颗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种子。疫情期间他主动投身社区疫情防控之中,在一个多月的防疫志愿服务中,他感受到了战胜困难需要每一个“普通人”奉献自己,更感受到了危机时刻的国家力量、人民力量。

他曾担任烟院团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利用课余时间在共青团济宁市委、济宁市工信局、共青团泗水县委等单位参与实习。四年来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学生工作经历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具体工作技能的提升,更让他学会了如何冷静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如何客观总结和反思自己所做的工作,如何用平常心看待荣辱得失。这些是他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初心指路,继续砥砺前行

去年9月,他选择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到祖国的边疆为教育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能在祖国的边陲为建党百年献礼,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归属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责任感,也正是当初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生根发芽结出的果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他的研究生专业,希望能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更加坚定那份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初心和使命,让理论之光继续照亮前行之路。他将把理论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前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努力把领悟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在奋斗征程中,用奋斗和奉献致敬党的百年征程,用实干和担当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廖鹏程

廖鹏程,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曾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二等奖学金、社会工作优秀二等奖学金。现保研至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

用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与其让阴郁停留太久,不如早点收拾心情积极去做。他是一个个性乐观的人,愿意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种个性令他收获了更多的快乐,也给予他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力量。大一刚开学时有过迷茫,有限的精力面对着“无限”的新鲜事物令他不知所措:丰富的校园活动光彩炫目,高中时总不能尽兴的爱好终于能够实现。他参加了过多的社团和组织,把太多的精力放到拍摄、剪辑和打球这些“爱好”上面,最终成绩告诉他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不理想的成绩没有缠绕他太久,他开始反思自身的状态,剖析自己存在问题的时间安排,并积极地去寻求改变,权衡过后将学习放在首位。现在,他仍保持着摄影、打球、游泳等等的爱好,但并不牵动过多精力;通过这些方式缓解学习的压力的同时也丰富着他的生活。

个体成就于集体

大一时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党组织的培育下一步步成长,已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班级和学生会的工作令他收获着幸福,他们一起创建班级公众号来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设计出同学们喜欢的团日活动。在学院学生会中他曾担任副主席,他总记起学生干部肩上的责任,把为同学们谋福利、做实事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令他体悟到责任与爱。对于公益活动的热情从高中开始,当时为了帮助患病的同学筹集医药费,他加入了县城的志愿小队,穿上鲜红的小马甲走上街头募捐,从此志愿服务的大门就此打开。大学期间他志愿活动的热情没有冷却,环保清滩、探望老人、陪伴留守儿童等,他获得了“优秀志愿者”荣誉是对他志愿工作的最好肯定。他积极投入社区防疫服务当中,通过社区消毒、宣传排查、送菜上门、办复工卡等方式为抗疫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大地上谱写青春华章

他曾去往黑龙江省汤原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在暑期随队伍前往黄淮海地区进行农业产业调研,曾在山东省栖霞市调研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在实践中他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农民群体有了更深切的情感,每想到此处他心中对“解民生之多艰”的感悟便多一分,对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的热切憧憬便多一分,对学习于农村、谋利于农民的信念便多一分,期待将来能够学以致用尽己所能,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奉献一份力量。


徐馨琦

徐馨琦,女,中共预备党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已推免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担任班级团支书,曾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学习优秀二等奖学金、学习优秀三等奖学金、“兴农杯”三等奖。入选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毕业后将前往云南省镇康县参与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工作。

思想向上,态度端正

在思想上,她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大一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2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思结合 知行合一

她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在探究学习方法的同时注重运用,于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能力持续提升,绩点由大一的3.11提升到大三的3.80,形成了贴合自身实际的一套学习模式,最终取得了学习排名前30%,综测排名前20%的成绩。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始终是她坚守的信条,因此,竞赛实践,田野乡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研究探索 挖掘深度

在科研竞赛方面,她曾参与过“经管学院赴黑龙江暑期农户调研项目”、“院农业文化研究中心”“烟台市乡村振兴蓝皮书编写调研活动”。大二时参与的“自然教育与乡土文化融合研究”项目,让她开始思考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大三进一步深入研究,参与了国家级立项项目“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对农村儿童影响”。随后将研究成果精细化,推出了面向农村儿童群体的一款概念短视频软件——“童窗”计划,并在农大“兴农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一系列的研究使她由浅入深地了解到了农村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这是萌芽,也是方向,既是初心,又是使命。

拓展广度 奉献服务

如果说参与的研究项目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深度,那么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则延展了生活的宽度。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作为团支书,她努力提高思想意识,积极组织班团活动。同时她还曾担任院团总支宣传部长、校团工委办公室干事、记者团摄影记者等职务,如今已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流程,曾为班级赢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为团总支赢得“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十佳团日优秀组织奖”等诸多荣誉。多样的经历带给了她丰富的体验和迅速的成长,也让她的思维和统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社会实践方面,她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时长达162个小时,曾参与两次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多次“薪火相传”活动。在大二暑期支教实践中,她负责讲解人文类学科以及宣传工作,她们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教他们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并获得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等奖以及优秀成果奖。

砥砺前行 不负青春

2020年9月她选择参加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并将于毕业后前往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支教,成为乡村教育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将前辈的火炬传递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过去的经历与成长让她有充分的信心来担起这一责任,年轻却不迷茫,平凡却不渺小,惟愿不负韶华,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高天娇

高天娇,女,中共预备党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本科期间担任公管172班学习委员和学院团总支组织部干事,前三学年综合测评和GPA位居专业第一,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现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公共管理专业。

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

初入农大的她在师长和同学的指导与帮助下,潜心学习,勤奋刻苦,不断丰富和了解公共管理的学科知识;课堂之外,她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竞赛和实践,在“挑战杯”、“兴农杯”、“互联网+”等多项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经历锤炼了她严谨的学术作风和细致的工作习惯,更培养了她组织协调和团队领导的能力。她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着她不断前进。

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

她始终坚信一句话,大学精神不仅仅包括对真理的求知欲,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世俗的洞察力等都应当是被培养和传承的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的培养,有赖于躬行实践。

她积极参与北京市社区支教活动,服务时长达100小时;她深入黑龙江多个县区农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调研,了解东北规模化种植和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她参与河北张家口支教活动,项目获评校级“社会实践一等奖”“优秀成果奖”等荣誉;她积极参与到社区抗疫,帮助整理和更新社区人员流动情况。她担任学院团总支组织部干事以及班级学习委员期间,积极配合开展团委和学院各项事宜,服务师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是有了这些丰富而有意义的经历,自己才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秉承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在这段青春宝贵时间里,朴实的农大学风、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学习资源、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造就了她对学术和专业的热爱。“士者当弘毅,任重而道远”,未来她将谨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农大校训,埋头苦干,抬头思考,为成为一名农大人而永远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