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经济管理学院 报道
为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形式,践行“青春向党 服务三农”的宗旨,文经学院基层党组织党建服务项目“红桥计划”团队在暑期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小队,分赴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小苇子村、牟平区玉林店镇尺坎村和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党建引领树榜样
6月30日,青春红桥社团11名同学走进暑期社会实践第一站——小苇子村,探寻乡土记忆,小苇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曰刚及前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年岐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通过深入访谈吕曰刚,同学们听取村庄发展需求,了解到当地自媒体运营缺乏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困境,积极协助村庄完善了本村宣传推广的自媒体平台,并提供相关的人力、技术培训,帮助当地更好地自营发展。杨年岐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投身乡村建设的经历,以及在任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基层建设的实际问题到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谈话内容丰富且充满启迪。老书记的讲述充满了激情和责任感,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党员干部为乡村发展付出的心血,同时,老书记的经历和经验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也为他们日后服务乡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访谈结束后,同学们进入村中,对村民进行走访,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他们重点拜访了一位村中的艺术家,围绕其创作内容、创作灵感、村中生活、成长经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他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了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乡村的美好展现给更多人。同学们均表示,会把此次调研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实际行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半农半研”创新强
7月4日至7月10日,“侬遇尺坎”暑期社会实践小队的6名成员奔赴尺坎村,开展主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乡村发展探索研究”的社会实践。6名小队成员深入艾维农园,扎根乡村、发挥专长,在参与田间劳动的同时,了解新型农业的发展现状,让“半农半研”模式在尺坎村艾维农园落地生根。
“半农”始于农业,侬遇尺坎小队成员们亲身参与农事劳作,平均每天在农场干4-5小时的农活,包括剪酢浆草、喂锦鲤、修花木、摘木瓜、清扫枯枝烂叶。每天的劳作虽然看似重复,却细微之处蕴藏着新的体验和感受。正是这种细腻的变化,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丰富而充实。“半研”模式并不局限于农业,实践成员深刻认识到,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以尺坎村为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点,深入访谈了40位农户,深刻了解尺坎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历史、现状、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总结发展经验,探析制约因素,并尝试提出发展建议。此外,小队听取当地需求,为泰运蓝莓设计logo等文创产品,还通过镜头捕捉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晨曦初照的宁静,还是夕阳西下的温馨,都被一一记录下来,制作成照片与纪录片。
半农半研是“简朴的生活”和“充实的使命”相结合。通过为期7天的“半农半研”实践,小队深刻了解尺坎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历史、现状、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总结发展经验,探析制约因素,了解发展需求,并尝试提出发展建议。同时,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小队成员真切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与农业的珍贵,更加坚定了新时代青年服务三农、挺膺担当的决心。
寻根发“崖”促振兴
7月8日至7月14日,寻根发“崖”实践小队与林向英、姜玉香、马至远、马恺悦等教师一起,前往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办事处,开始了在崖前村以及初家汤村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
7月8日上午,街道办隋第主任为小队成员简单介绍了院格庄街道和崖前村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街道和崖前村文旅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并代表街道提出编纂崖前村、初家汤等村志、开展村庄历史文化抢救工作等需求,双方就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农业大学学生的使命与担当等问题进行交流。下午,小队成员来到崖前村、初家汤村进行参观学习,对崖前村党建广场、粉色兔子雕像、永智农场户粒咖啡、竹梦村、源味草堂、同梦礼堂等进行了参观。此后几天,小队进行了对崖前村、初家汤村村史档案资料的文献资料查阅及村史相册整理;跟随刘宁宁与林楠两位村书记助理前往“花儿公社”农场参观;与老党员访谈,聆听了革命故事与村子历史;对老书记访谈,聆听了他带领村民建立村钟壳场以及修水泥路等致富故事。通过访谈,小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群众工作的不易以及党委领导班子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性,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院格庄小队进驻街道办一周时间,进行编纂村庄文化志、开展村庄文化抢救工作。小队共阅读十余本未成体系的手书旧村志,查阅了50000字以上的村庄基本信息资料,了解到两村大体情况。两组成员走访30余户人家,询问了百余位村民有关村庄历史大事记、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产业生产等内容,其中,特别是对崖前村的前任赵老书记、抗美援朝初忠信烈士的家属、年轻时曾智斗国民党反动派的孙德芬奶奶等老一辈村民的访谈都给小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院格庄小队在原有村志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13000多字的内容,为村庄文化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落幕,文经学院的同学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们聚焦于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式,收集整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更将青春的激情与梦想播撒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此次实践,不仅是对“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对青年学子责任与担当的深刻体现。
未来,文经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与乡村的联系,探索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青春的光芒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熠熠生辉。(供稿:李伊蕊 王思齐 尹泰然 朱晓悦 欧阳雨芊 供图:刘润东 王子涵 吴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