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主体赛|关于开展“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校内遴选的通知

2025-03-21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学院、各位同学:

根据《关于举办“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进行补充,并将我校主体赛参赛项目校内遴选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中国农业大学全日制在校留学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与主体赛,博士研究生不可以参与主体赛。硕博连读生、直接攻读博士生若在2025年6月1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可以按硕士研究生学历申报作品。

参赛对象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同一作品不得同时申报不同赛道,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人限报1件作品,每个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每件作品仅由1所高校推报)。

二、参赛资格及报名

我校可推荐15个项目参加“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由以下两个途径产生的项目经专家评审确定最终推荐参赛市赛名单。

(一)校选优胜项目

“强农杯”中国农业大学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竞赛优胜项目,决赛后确定优胜项目名单,将由校团委创新创业部对接。

(二)“绿色通道”

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赛及“强农杯”中国农业大学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项目有资格报名“绿色通道”。符合要求的项目根据本届赛事规则和评分细则(附件1)打磨修改,允许已报名的项目更新材料,也允许符合要求的项目继续报名。

提交的项目材料包括参赛汇总表(附件2)、项目计划书(Word版、PPT版,均转为pdf)、往届获奖证明材料、、其他材料(视频等选交材料),更新或新报名的项目将所有项目材料打包后命名“绿色通道+项目名+项目负责人微信号”于3月24日前提交至qnbcxcy2024@163.com。

依据市赛组委会通知,对参赛项目补充如下注意点:

注1:所有作品需做好匿名处理工作,保证作品和附加材料中不能出现如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名称及相关标志性景色、logo等信息。

注2:竞赛评审委员会将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注3:“强农杯”创新竞赛参赛项目在“强农杯”赛程不受以上限制,但优胜项目获得“青创北京”主体赛推荐名额后在系统上提交的材料需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建议参赛项目提前准备。

三、大赛分组

对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可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四、赛程安排

(一)参赛资格确认及报名阶段(3月28日前)

IMG_256

在3月28日前进行“强农杯”创新竞赛决赛确定优胜项目。符合要求的“绿色通道”项目需在3月24日前报名。校团委创新创业部进行资格审查和确认。

(二)校内选拔阶段(4月上旬)

“强农杯”中国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委员会聘请专家对在“强农杯”创新竞赛决赛和“绿色通道”报名中获得校选赛参赛资格的项目进行选拔,确定最终推荐参赛名单。

(三)市赛网络评审阶段(4月中下旬)

“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通过网络平台对推荐项目进行评审,通过线上系统对各学校推荐项目进行评审,评选出本届竞赛三等奖,并公布入围终评答辩的作品名单,本届竞赛特、一、二等奖将通过终评答辩产生。

(四)市赛终评答辩阶段(5月上旬)

“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组织线下终评答辩,评选出特、一、二等奖。

(五)市赛总结表彰阶段(5月下旬)

依据工作情况和评审结果,开展总结表彰和成果宣传工作,组织系列科创教育活动。同时,做好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申报、参赛等相关工作。

五、评审要点

突出实践导向,在考察项目商业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察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民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项目的社会价值、实践过程、创新意义、发展前景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详见附件1)

六、奖项设置

市赛主体赛将设特、一、二、三等奖,奖项比例分别为5%、10%、20%、55%。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类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作者的各等级作品获奖数与入围评审作品比例基本一致。

竞赛组委会对各高校报送的作品进行初审,评出报送作品中的35%左右进入终审决赛,55%左右获得三等奖。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同时为激发学生参与基础学科、小众学科的热情,各分类小组原则上至少有1件特等奖和1件一等奖。竞赛组织委员会根据作品数量等确定各分类小组授奖数量。

七、联系方式

(一)联系人

陈郑雨、黄佳颐  cauqcbj2024@126.com

(二)联系群

“青创北京”主体赛沿用“强农杯”中国农业大学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QQ咨询群139425997,入群请更改群昵称:“学院+姓名”。


2025年3月21日

附件1 竞赛评审规则.docx

附件2 “强农杯”中国农业大学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竞赛项目信息汇总表(校赛).xlsx